沪教版化学九上第三章笔记

2023/11/17 Note

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

\[\S 3.1 \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\]

一. 微粒的性质

(一)微粒很小

(二)微粒不断地运动

  1. 装置:装置
  2. 装置:装置
  3. 现象:烧杯 $A$ 中溶液变红。
  4. 结论
    • 第二个装置中大烧杯外有对照烧杯瓶:氨气微粒不断运动使酚酞试液变红。
    • 无对照烧杯瓶:微粒不断运动使酚酞试液变红。
  5. 对照烧杯瓶的作用:对比试验,排除空气,微粒不断运动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影响。
  6. 将烧杯 $C$ 换成干燥酚酞试纸时不变红,换成湿润酚酞试纸时变红。
  7. 原理:$\ce{NH3 + H2O \xlongequal{} NH3 * H2O}$。
  8. 在烧杯 $B$ 中放入少量 $\ce{CaO}$ 或 $\ce{NaOH}$ 的现象:烧杯 $C$ 中溶液很快便红。原因:反应或溶解过程放热,加快微粒运动速率。
  9. 结论:温度越高,微粒运动速率越快。
  10. 结论:微粒质量越小,微粒运动速率越快。
  11. 改良装置:装置
  12. 未改良装置缺点:不环保,浪费药品。

(三)微粒间有空隙

  1. 装置:装置
  2. 结论:微粒之间有空隙。
  3. 如果先加酒精后加水,则颠倒数次后总体积变化不大。说明构成水的微粒向构成酒精的微粒中运动。
  4. 装置:装置
  5. 说明:气体微粒间空隙大于液体微粒间空隙。
  6. 水结成冰:空隙增大。

二. 分子

(一)定义:分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。最小的含义:不能再分。

(二)性质

  1. 分子很小。
  2. 分子不断地运动。
  3. 分子之间有空隙。
  4. 同种物质的分子,性质相同;不同种物质的分子,性质不同。
  5.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。

(三)命名:物质名称加分子。如:水分子。

(四)表示方法:$\ce{H2O}$,化学式。

(五)应用:

  1. 微观: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:是否生成新分子。
  2.   纯净物 混合物
    宏观 同种物质组成 不同种物质组成
    微观 同种分子构成 不同种分子构成
  3. 示意图

三. 原子

(一)定义: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。

(二)微观

  1. 是化学变化的本质。
  2. 分子分裂成原子,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。

(三)性质

  1. 原子很小。
  2. 原子不断地运动。
  3. 原子之间有空隙。
  4. 同种物质的原子,性质相同;不同种物质的原子,性质不同。
  5.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。

(四)命名:元素名称加原子。

(五)表示方法:元素符号。

(六)分子与原子

  1. 区别:在化学变化中,分子可分,原子不可分。
  2. 联系:一切分子都由原子构成。分子,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。
  3.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:金属,稀有气体,金刚石,石墨,硅等。

(七)原子——分子论,化学成为独立学科

  1. 英国:汤姆生,电子。卢瑟福:原子核。
  2. 原子可分为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。原子核可分为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。
  3. 质子数(核电荷数)等于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。
  4. 原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
    $\ce{H}$ $1$ $0$ $1$
    $\ce{^{(12)}C}$ $6$ $6$ $6$
    $\ce{^{(13)}C}$ $6$ $7$ $6$
    $\ce{^{(14)}C}$ $6$ $8$ $6$
    $\ce{O}$ $8$ $8$ $8$
    $\ce{Na}$ $11$ $12$ $11$
    $\ce{Fe}$ $26$ $30$ $26$
  5. 规律
    • 质子数决定原子名称(元素种类)。
    • 中子数参与决定原子种类,原子质量。
    • 原子中可以没有中子。

(八)质量

  1. 约为 $10^{-26} - 10^{-27}\ \text{kg}$。
  2. $\ce{^{(12)}C}$:$1.993 \times 10^{-26}\ \text{kg}$。
  3. 相对原子质量 $A_r = \dfrac{原子的真实质量}{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}$。
  4. 注意:$A_r$ 有单位,是 $1$。$A_r$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。相对分子质量是 $M_r$。
  5. 应用:相同条件下,气体密度于 $M_r$ 成正比。$M_r(空气) \approx 29$。

四. 核外电子排序

(一)规律

  1. 电子能量有高有低。
  2. 能量高的电子运动离核远,能量低的电子运动离核近。
  3. 电子层
    符号 $K$ $L$ $M$ $N$ $O$ $P$ $Q$
  4. 原子结构示意图——电子层排布。
    • 原子结构示意图
  5. 规律
    •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 $2$ 个电子。
    • 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 $8$ 个电子。
    •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$8$ 个。
    • 由里及外,依次排布。
    • 横行: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。
    • 递变规律:从左到右,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加一;从左到右,从金属元素到非金属元素止于稀有气体元素。
    • 纵行:同纵行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,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。
    • 原子种数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
      金属 $<4$ 失电子
      非金属 一般 $\ge 4$ 得电子
      稀有气体 $8$ 或 $2$,稳定结构 稳定

(二)离子

  1. 定义:带点的原子或原子团。
  2. 离子具有稳定结构,但可变回原子。
  3. 分类
    • 阳离子:金属离子一定是。
    • 阴离子:非金属离子一般是,除 $\ce{H+}$。
  4. 表示方法:$\ce{H+},\ce{O^{2-}}$。
  5. $\ce{NaCl}$ 的形成
    • $\ce{NaCl}$ 是食盐的主要成分,原理:$\ce{2Na + Cl2 \xlongequal{点燃} 2NaCl}$。
    • $\ce{Na \xrightarrow{} Na+}$,$\ce{Cl \xrightarrow{} Cl-}$。
    • $\ce{Na+}$ 与 $\ce{Cl-}$ 相互作用形成 $\ce{NaCl}$。
    • 结论:氯化钠由 $\ce{Na+}$ 和 $\ce{Cl-}$构成。
  6. $\ce{HCl}$ 的形成
    • 原理:$\ce{H2 + Cl2 \xlongequal{点燃} 2HCl}$。
    • $\ce{H}$ 和 $\ce{Cl}$ 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。
    • 结论: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。
  7. 判断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
    • 下角标个数 $= 1$,原子。
    • 下角标个数 $> 1$,分子或离子(含原子团)。
\[\S 3.2 \ 组成物质的元素\]

一. 定义:质子数(即核电荷数)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。

(一)质子数:决定元素的种类,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。

(二)$\ce{^{(12)}C}$,$\ce{^{(13)}C}$,$\ce{^{(14)}C}$ 属于同种元素,不同种原子。

(三)一类原子包括原子和离子,不包括分子。

(四)总称:宏观概念,只论种,不论个数。

二. 分类

(一)分类

分类 依据
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定 $<4$
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 $\ge 4$

(二)最外层电子数影响:原子(元素)的化学性质,离子电荷数,元素化合价。

三. 化学性质: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。

四. 表示方法:元素符号,拉丁文,第一个字母大写,第二个字母小写(如果有)。

五. 元素符号意义:宏观上表示某元素,微观上表示 $1$ 个原子。

六. 物质分类

\[物质\begin{cases}纯净物\begin{cases}单质\begin{cases}金属 \\ 非金属\end{cases} \\ 化合物\begin{cases}氧化物\begin{cases}金属 \\ 非金属\end{cases} \\ 酸碱盐\end{cases}\end{cases} \\ 混合物\end{cases}\]

(一)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,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。

(二)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,一定不是化合物,不一定是混合物,单质一定由同种元素组成。

(三)含氧元素化合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,不一定是氧化物。

(四)含氧分子的物质一定含氧气,含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氧分子。

(五)易错:盐酸,双氧水,锈,稀有气体,合金,溶液都是混合物。

七. 含量(质量)

(一)地壳:$\ce{O > Si > Al > Fe > Ca}$。

(二)海水:$\ce{O > H > Cl > Na > Mg}$。

(三)人体:$\ce{O > C > H > N > Ca}$。

(四)太阳:$\ce{H > He}$。

(五)空气:$\ce{N > O}$。

八. 元素与人体健康

(一)常量元素

  1. $\ce{Ca}$ 少:佝偻病。
  2. $\ce{Ca}$ 多:动脉硬化,白内障。

(二)微量元素

  1. 缺 $\ce{Fe,Co}$:贫血。
  2. 轻度缺 $\ce{Zn}$:智力发育不良。
  3. 重度缺 $\ce{Zn}$:侏儒症。
  4. 缺 $\ce{Se}$:致癌。
  5. 多 $\ce{Se}$:抗癌。
  6. 缺或多 $\ce{I}$:甲状腺疾病。
  7. 多 $\ce{Cu}$:肝脏疾病。
\[\S 3.3 \ 物质的组成\]

一. 化学式定义: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组成的式子,称为该物的化学式。

二. 化学式的书写

(一)化合价

\[一价\ \ce{H F K Na Ag}\ \ \ \ 二价\ \ce{O Ca Ba Mg Zn} \\ 三\ \ce{Al}\ 四\ \ce{Si}\ 五价\ \ce{P}\ \ \ \ 一二\ \ce{Cu Hg}\ 四七\ \ce{Mn}\\ 二三\ \ce{Fe}\ 二四\ \ce{C}\ \ \ \ 二四六\ \ce{S}\ 三五\ \ce{N}\ \ \ \\ 一五七\ \ce{Cl}\ 常常见\ \ \ \ 单质零价永不变\ \ \ \ \ \color{White}{ }\]

(二)规律

  1. 金属元素只显正价。
  2. 非金属元素得电子数 $\le 3$,当有多种化合价的只有唯一负价,其余为正价。
  3. 氧气的特殊情况:$\ce{\overset{+1}{H}_2\overset{-1}{O}_2}$。
  4. 原子团 符号 化合价
    氢氧根 $\ce{OH}$ $-1$
    硝酸根 $\ce{NO3}$ $-1$
    硫酸根 $\ce{SO4}$ $-2$
    碳酸根 $\ce{CO3}$ $-2$
    铵根 $\ce{NH4}$ $+1$
    磷酸根 $\ce{PO4}$ $-3$
  5. 已知化合价时写化学式:金左非右氧在后,有机物碳写在最前面。
  6. 一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可以显多种化合价,比如 $\ce{Fe3O4}$,一个 $\ce{Fe3O4}$ 分子中含有 $2$ 个铁离子,$1$ 个亚铁离子。

(三)命名(多数情况)

  1. 氧化物:$\ce{P2O5,Fe3O4,CO,CO2,MgO}$,几氧化几某。
  2. 非氧化物:两种元素某化某,三种及以上元素某酸某。

(四)数字的含义

化学用语 意义
$\ce{2H,2H+,2CO}$ 正前方:$2$ 个某微粒
$\ce{H2O}$ 右下角:$1$ 个某分子中含有 $2$ 个某原子
$\ce{F2^{2+}}$ 右上角:$1$ 个某离子带 $2$ 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
$\ce{\overset{+2}{Mg}O}$ 正上方:在某物质中,某元素的化合价是 $+2$
对我博客最大的鼓励来自于你的评论(什么玩梗),欢迎选择 来回复, 也可以在 GitHub discussion 留言。

Search

    公告

    博主这下真摆烂了。我下辈子也不碰 Jekyll 和 MathJax 了!
    留言板,现在博主的精神状态非常好,有事烧纸。

    联系方式

    QQ: 33299235
    email: 33299235@qq.com
    Gmail: scp020.cn@gmail.com

    本人的其它个人主页

    洛谷
    CSDN

    友链

    拜谢stevehim(已退役,祝好)
    拜谢日记
    拜谢cppomstar

    views counting

    Document

    Table of Cont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