沪教版化学九上第二章笔记

2023/10/23 Note

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

\[\S 2.1 \ 性质活泼的氧气\]

一. 物理性质:无色、无味气体,密度略大于空气,固态和液态成淡蓝色,不易溶于水。

二. 化学性质

(一)木炭

  1. 装置:木炭在氧气中燃烧
  2. 原理:$\ce{C + O2 \xlongequal{点燃} CO2}$。
  3. 现象:
    •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。
    • 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,发出白光。
    • 放热。
    • 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。
  4. 应由上至下,缓慢伸入木炭的目的:使木炭与氧气充分接触充分燃烧(适用于所有燃烧)。

(二)蜡烛

  1. 原理:$\ce{\text{石蜡 + 氧气} \xrightarrow{点燃} \text{水 + 二氧化碳}}$。
  2. 现象:
    • 在空气中燃烧,发出明亮的火焰。
    • 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,发出白光。
    • 放热。
    • 瓶壁出现水珠,同时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。

(三)硫粉(俗名:硫磺,淡黄色固体)

  1. 装置:硫粉在氧气中燃烧
  2. 原理:$\ce{S + O2 \xlongequal{点燃} SO2}$。
  3. 现象:
    •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。
    • 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,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。
    • 放热。
    • 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。
  4. 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的目的:吸收 $\ce{SO2}$,防止造成空气污染。

(四)铁丝

  1. 原理:$\ce{3Fe + 2O2 \xlongequal{点燃} Fe3O4}$。
  2. 现象:
    • 剧烈燃烧,火星四射。
    • 放出大量的热。
    • 生成一种黑色固体。
  3. 用砂纸打磨铁丝,出去表面的氧化膜。
  4. 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:增大受热面积。
  5. 火柴的作用:引燃铁丝。
  6. 火柴深入的时刻:火柴将要熄灭时。
  7. 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目的:防止反应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,致使集气瓶炸裂。

(五)氧气反应

  1. 定义:
    • 狭义: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。
    • 广义:物质与氧发生反应。
  2. 与化合反应为交叉关系。
  3. 分类:
    • 燃烧(较剧烈)。
    • 缓慢氧化(呼吸,生锈)。

三. 氧化性(提供氧)。是氧化剂。

四. 氧气的制法。

(一)工业制法(分离液态空气法):分离液态空气法

(二)实验室制法:

  1. 加热高锰酸钾($\ce{KMnO4}$,紫黑色固体,紫红色液体)。
    • 原理:$\ce{2KMnO4 \xlongequal{\Delta} K2MnO4 + MnO2 + O2 ^}$。$\ce{MnO2}$,二氧化锰,黑色固体,难溶于水。
    • 装置:选取发生装置依据因素: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。加热二氧化锰
    • 操作顺序:连接仪器或装置,检装置气密性,药品,固试管,燃酒精灯,集气体,出导管,灭酒精灯。记忆:茶庄定点收利息。
    • 检验方法: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集气瓶中,如果木条复燃,则证明是氧气。将燃着的木条深入集气瓶中,如果木条燃烧更旺则证明是氧气。
    • 验满方法:排水法:瓶口冒出大气泡,则证明集满。向上排空气法: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,若木条复燃则证明集满。
    • 使用排水法的条件:物质溶解性差,不与水反应。
    • 发生装置:注意试管口朝向,铁夹位置,导管伸入试管长度(刚略过橡皮塞),棉花作用:防止高锰酸钾等物质进入导管堵塞导管。
    • 排水法可以收集不同浓度的 $\ce{O2}$。
  2. 加热氯酸钾($\ce{KClO3}$,白色固体)
    • 原理:原理
    • 装置:同加热高锰酸钾,无棉花。
  3. 双氧水(过氧化氢溶液)
    • 原理:原理
    • 催化剂:加快反应速率,且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。参与化学反应,不唯一,不万能。不能决定反应是否发生以及生成物的质量。
    •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:温度,反应物浓度,接触面积。
    • 实验现象:产生气泡。
    • 发生装置:固液常温型。
    • 双氧水制氧气
    • 分液漏斗好处:可以通过控制液体流速以控制生成气体的速率。
    • 如果使用长颈漏斗,注意液体要没过长颈漏斗下端管口,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。
    • 分液漏斗较长颈漏斗优点:可以控制反应速率,节省药品。
    • 长颈漏斗较分液漏斗好处:操作简便。
    • 操作顺序:连接仪器或装置,检查装置气密性,装药品(先固后液),收集气体。
    • 分液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:手握。
    • 长颈漏斗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:向长颈漏斗内注水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,夹紧止水夹,继续向长颈漏斗内注水至形成一定的页面高度,如果一段时间后液面不下降,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。
    • 较 $\ce{KMnO4}$ 和 $\ce{KClO3}$ 的优点:节能,环保,操作简便。
\[\S 2.2\ 奇妙的二氧化碳\]

一. 物理性质

(一)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,密度大于空气。

(二)液态二氧化碳:无色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处:图书,档案,精密仪器的灭火。

(三)固态二氧化碳(干冰):易升华吸热。用处:舞台云雾,制冷剂,保鲜食品,人工降雨。

(四)能溶于水。

二. 化学性质

(一)不供给呼吸: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枯井之前需要进行灯火试验。目的:检验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超标。密闭空间里供氧:$\ce{2Na2O2 + 2CO2 \xlongequal{} 2Na2CO3 + O2 ^}$。$\ce{Na2O2}$,过氧化钠。$\ce{Na2CO3}$,碳酸钠,纯碱,苏打。

(二)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

  1. 装置:倾倒二氧化碳
  2. 现象: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。
  3. 可得性质:密度大于空气,既不可燃,也不支持燃烧。用途:灭火。
  4. 玻璃片作用:使 $\ce{CO2}$ 与上方蜡烛隔开。
  5. 倾倒二氧化碳改成导气通入二氧化碳:伸入杯底只能证明化学性质,伸入杯口可以证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。

(三)与水反应

  1. 光合作用
    • 原理:$\ce{6CO2 + 6H2O \xrightarrow[叶绿素]{光照} C6H12O6 + 6O2}$。
    • $\ce{CO2}$ 用途:气肥。
  2. 常温反应
    • 装置:常温反应
    • 原理:$\ce{CO2 + H2O \xlongequal{} H2CO3}$。
    • 检测:紫色石蕊试液,遇酸变红,遇碱变蓝。
    • 现象:溶液从紫色变成红色。
    • 要补做干燥 $\ce{CO2}$ 通入试管。
    • 干燥
    • 对比实验:证明 $\ce{CO2}$ 不能使石蕊变红,证明 $\ce{CO2}$ 和 $\ce{H2O}$ 发生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。
    • 加热红色石蕊试液原理:$\ce{H2CO3 \xlongequal{\Delta} H2O + CO2 ^}$。
    • 现象:溶液从红色褪回到紫色,产生气泡。

(四)与澄清石灰水反应

  1. 澄清石灰水,俗称:熟石灰,$\ce{Ca(OH)2}$。
  2. 原理:$\ce{Ca(OH)2 + CO2 \xlongequal{} CaCO3 v + H2O}$。
  3. 应用
    • 检验 $\ce{CO2}$ 的原理。
    • 长久保鲜鸡蛋原理。
    • 刷墙原理。
  4. 吸收二氧化碳原理:$\ce{CO2 + 2NaOH \xlongequal{} Na2CO3 + H2O}$。$\ce{NaOH}$,氢氧化钠,火碱,烧碱。$\ce{Na2CO3}$,纯碱,苏打。
  5. 如何证明其是化学反应
    • 从生成物的角度:有新物质 $\ce{Na2CO3}$ 生成。
    • 取少量待测液与试管中,加入稀盐酸,若产生气泡,则证明 $\ce{CO2}$ 与 $\ce{NaOH}$ 发生了化学反应。
    • 从反应物的角度:反应物消失,排除物理变化使反应物消失的干扰。
    • 装置:塑料瓶变瘪,气球变大
    • 设计形变装置证明 $\ce{CO2}$ 消失,但是需要先排除 $\ce{CO2}$ 溶于水造成的干扰。

(五)氧化性

  1. 与碳粉反应:$\ce{C + CO2 \xlongequal{高温} 2CO}$。
  2. 与镁反应:$\ce{2Mg + CO2 \xlongequal{点燃} 2MgO + C}$。
  3. \[\ \ \ \ \ \ \ \ \ \ \ce{O2} \ \ \ce{H2O} \\ \ \ \ \ \ \updownarrow\ \nearrow \\ \ \ \ \ \ \ \ce{CO} \longleftrightarrow \ce{CO2} \longleftrightarrow \ce{H2CO3} \\ \updownarrow \\ \ce{CaCO3,Na2CO3}\]

三. 制法

(一)工业制法:高温煅烧石灰石

  1. 原理:$\ce{CaCO3 \xlongequal{高温} CaO + CO2 ^}$。$\ce{CaO}$,氧化钙,生石灰,白色块状固体。
  2. $\ce{CaO + H2O \xlongequal{} Ca(OH)2}$。现象:放大量热。$\ce{Ca(OH)2}$,熟石灰,白色粉末,微溶于水。英勇:干燥剂,但不可干燥 $\ce{CO2}$。
  3. 在实验室中模拟高温反应条件。
    • 使用酒精喷灯。其中预热盘的作用:加速酒精汽化。为酒精燃烧提供热量。
    • 使用酒精灯罩铁丝网。铁丝网作用:集中火焰。
  4. \[\text{钙三角,可用于提纯 }\ce{CaCO3} \\ \ \\ \ce{CaCO3} \\ \text{高温} \swarrow \ \ \ \ \ \ \ \ \ \nwarrow \ce{CO2} \\ \ \ \ \ \ \ \ce{CaO} \ \ \overset{\ce{H2O}}{\longrightarrow} \ \ce{Ca(OH)2}\]

(二)实验室制法

  1. 制法
    • 原理:$\ce{CaCO3 + 2HCl \xlongequal{} CaCl2 + H2O + CO2 ^}$。
    • 反应物:石灰石或大理石,稀盐酸。
    • 现象:固体减少,产生气泡。
    • 不用纯 $\ce{CaCO3}$ 或 $\ce{Na2CO3}$ 的原因:反应速率过快,不利于收集。
    • 不用浓盐酸的原因:浓盐酸会发出较多 $\ce{HCl}$,使 $\ce{CO2}$ 不纯。
    • $\ce{CO2}$ 中混有 $\ce{HCl,H2O}$ 的去除方法:依次加饱和 $\ce{NaHCO3}$ 溶液(去除 $\ce{HCl}$)和浓 $\ce{H2SO4}$(去除 $\ce{H2O}$)。
    • 不用稀 $\ce{H2SO4}$ 的原因:$\ce{CaSO4}$ 微溶于水,覆盖在石灰石表面,阻止反应继续发生。
    • 加稀 $\ce{H2SO4}$:$\ce{CaCO3 + H2SO4 \xlongequal{} CaSO4 + H2O + CO2 ^}$。
    • 生活中除水垢,做无壳鸡蛋,加醋可以完成。
  2. 装置
    • 简易制气
    • 优点: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,可用于块状固液常温制气。
  3. 操作:同双氧水制氧气。
  4. 检验方法: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向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。
  5. 验满方法: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,如果木条熄灭则证明 $\ce{CO2}$ 集满。
\[\S 2.3\ 自然界中的水\]

一. 性质

(一)蒸馏水,水,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。

(二)物理性质:$4\ ^\circ \mathrm{C}$ 密度最大。

(三)化学性质

  1. 与 $\ce{CO2}$ 反应:$\ce{H2O + CO2 \xlongequal{} H2CO3}$。

    与 $\ce{SO2}$ 反应:$\ce{H2O + SO2 \xlongequal{} H2SO3}$。

  2. 与 $\ce{CaO}$ 反应:$\ce{H2O + CaO \xlongequal{} Ca(OH)2}$。
  3. 通电分解。
    • 原理:$\ce{2H2O \xlongequal{通电} 2H2 ^ + O2 ^}$。
    • 现象:两侧电极均产生大量气泡,管内液面下降,球形漏斗内水面上升,负极产生的气体约为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的二倍。
    • 正极产生氧气,负极产生氢气。
    • 理论上体积比为 $2 : 1$。
    • 实际上大于 $2 : 1$,因为相同条件下氧气比氢气溶解性好,氧气氧化电极。
    • 向水中加 $\ce{NaOH}$ 或稀 $\ce{H2SO4}$ 的目的:增强导电性。
    • 使用直流电。
    • 结论:水由氢氧元素组成,依据:化学反应前后,元素种类不变。
  4. 氢气
    • 物理性质:密度最小,难溶于水。
    • 可燃烧,$\ce{2H2 + O2 \xlongequal{点燃} 2H2O}$。现象:发出淡蓝色火焰。
    • 是最理想能源的原因:产物无污染,热值大,原料来源广泛。
    • 未能普遍使用的原因:成本高(能耗大)和运输和存储原因。

二. 水的净化

(一)水的分布:占地球表面的 $\dfrac{3}{4}$,其中淡水 $< 1 \%$。水资源的消耗中有 $60 \% - 80 \%$ 用于农业。

(二)水的污染

  1.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。
  2.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
  3. 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流。

(三)软水和硬水

  1. 软水:可溶性 $\ce{Ca}$ 和 $\ce{Mg}$ 化合物含量少或不含可溶性 $\ce{Ca}$ 和 $\ce{Mg}$ 化合物。
  2. 硬水:可溶性 $\ce{Ca}$ 和 $\ce{Mg}$ 化合物含量多。
  3. 鉴别方法:各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,分别加入肥皂水。如果泡沫少且产生垢状物则是硬水,泡沫多则为软水。
  4. 硬水到软水的转化:蒸馏或煮沸(生活中常用)。

(四)水的净化

  1. 自来水净化
    • $\text{水} \longrightarrow \text{沉降池} \longrightarrow \text{砂滤池} \longrightarrow \text{吸附池} \longrightarrow \text{消毒池}$。
    • 沉降池:分自然沉降和吸附沉降。加入絮凝剂明矾,吸附悬浮的固体小颗粒,使其絮凝沉降。
    • 砂滤池:除去水中难溶的杂质。
    • 吸附池:加入活性炭,吸附色素和异味。
    • 消毒池:加入氯气,原理:$\ce{Cl2 + H2O \xlongequal{} HCl + HClO}$。$\ce{HClO}$,次氯酸。
  2. 自制净水器
    • 目标:过滤一杯又脏又臭又有颜色的水。
    • 装置:自制净水器
对我博客最大的鼓励来自于你的评论(什么玩梗),欢迎选择 来回复, 也可以在 GitHub discussion 留言。

Search

    公告

    博主这下真摆烂了。我下辈子也不碰 Jekyll 和 MathJax 了!
    留言板,现在博主的精神状态非常好,有事烧纸。

    联系方式

    QQ: 33299235
    email: 33299235@qq.com
    Gmail: scp020.cn@gmail.com

    本人的其它个人主页

    洛谷
    CSDN

    友链

    拜谢stevehim(已退役,祝好)
    拜谢日记
    拜谢cppomstar

    views counting

    Document

    Table of Contents